执行会长梁九州走进爱国教育基地陈星聚纪念园
2024年5月8日上午,河南省易学专家联谊会常务副主席、河南省黄帝宅经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兼秘书长梁九州走进家乡爱国教育基地——陈星聚纪念园,祭奠这位民族英雄。
陈星聚(1817年—1885年),字耀堂,河南省临颍县台陈镇台陈村人。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中举。历任福建顺昌、建安(今建瓯市)、闽县(今闽侯县)、仙游、古田知县。同治十年(1871年)升任台湾淡水同知,五年后,调任鹿港同知。光绪四年(1878年),陈星聚任台北知府。光绪十一年(1885年),陈星聚积劳成疾,病逝于任上。由于他功绩卓越,台北各界人士联名奏请清政府,请求对他旌表晋级,被清廷追授为三品通议大夫,厚葬于故乡台陈陈氏祖茔,辟有陈星聚墓园。2017年修建扩建成陈星聚纪念园。
陈星聚一生以强国富民为己任。史书载,陈星聚性情“刚毅沉着,急公好义”,在福建诸县任上,戡定匪祸,设立新学,“迭用刚柔,兼施威惠,始连官民为一体”,“兴利除弊,政绩颇多”,深得百姓爱戴与拥护。中法战争爆发后,陈星聚筹集款项,购置弹药武器,招募青壮,扩大军队,誓死保卫家园。光绪十年(1884年)十月,法军进攻台北时,时已68岁的陈星聚置生死于不顾,亲赴阵前督战,台北军民在他的领导下,同仇敌忾,众志成城,击退了法军多次进攻,取得了台北保卫战的胜利。陈星聚在建设台北、保卫台湾、捍卫祖国领土完整的大业上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陈星聚已列入《中华名人大辞典》。
陈星聚在台湾的最大贡献,在于“建设台北,保卫台北”。陈星聚赴任台湾,外出巡视,发现当地有收“埋葬税”的陋规,就是人死以后,都得交重税才能安葬,否则罚款判罪。很多人由于交不起“埋葬税”,只好让尸体在家里存放多年,腐烂发臭。有些穷苦人家,甚至放几具尸体都不能埋葬。陈星聚查明之后,下令废除“埋葬税”,并规定:凡家中存放尸骨者,限三天之内一律运出埋葬,不交“埋葬税”,过期不埋者,加重罚款;以后死人埋葬,一律不交“埋葬税”。这种为民造福的义举,使陈星聚得到台湾各界人士的拥戴。
《重修台湾省通志·人物志》:“陈星聚……授台北知府,台北建城之议虽决,尚未施行,星聚不辞劳瘁,躬任其难,乃集乡耆劝捐经费二十万两以成之。既而又秉准勘定街道,并饬公正绅董公论,筑建店铺,不数年,碧瓦连云,朱檐栉比,俨然巨邑矣。”
陈星聚修筑台北城时,选址位于淡水河口最繁华的重镇艋舺和大稻埕之间,为台北城日后的发展留下最有利的空间,也是世界城市建筑史上的杰作。陈星聚修建台北城之后,将台北府衙从淡水迁到台北,因而他是首任开府台北的知府。随后台湾道各衙门也相继迁入台北,陈星聚修建台北城之举,为台湾的开发立下不朽之功。
陈星聚修筑台北城时,因当地久处河边,地基松软,为保证城池稳固,陈星聚让军民先在城基上提前种了几年竹子,改良地基。又亲自上山,找到质量好的石料,建起专用石材场。然后采用中原传统的石砌外壁,内填夯土技术,修筑成一座坚固的石头城。建城同时就规划好商业市井、街道民居、官衙官仓、学府神庙,招商募资,聚集百业万姓。
陈星聚修建台北城时,将面向北京方向的北门命名为“承恩门”,表达台湾军民对祖国和大陆人民的无限深情。又在瓮城垒上刻有“岩疆锁钥”大字的横额,表达台湾人民保卫祖国海疆的决心。“承恩门”和“岩疆锁钥”现在仍然是台北最著名的古迹。台北市以其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使其城市建设居台湾岛各城市之首,成为台湾地区最大的,也是最重要的都市。有诗赞“开府台北第一人,宝岛开发万世功”。
陈星聚赴台时,正是中华多难之秋,英、法、美、俄、日等帝国主义者纷至沓来,觊觎我国东南沿海。宝岛台湾物产丰富,自然也成了侵略者垂涎、凯觎的对象。陈星聚看到洋人气焰嚣张,步步进逼,清朝政府奴颜婢膝,丧权辱国,甚为忧愤。他上任伊始,就团结各界人士,修筑加固台北府城池。中法战争爆发后,他又竭尽全力筹集款项,购置弹药武器,招募青壮年,扩充军队,随时准备迎战入侵之敌。1884年8月,法国侵略军出兵进犯基隆。9月,基隆被攻陷,法军旋即兵分两路,进攻淡水、台北,并封锁了台湾与大陆的交通。陈星聚早已置生死于度外,下决心与台北共存亡。他命令妻子带领阖家老小十余口,团团围坐在府衙后花园的水井旁边,一旦城池陷落,即举家投井殉国,决不受辱。台北军民在他的激励之下,同仇敌忾,众志成城,浴血奋战,终于击退了法军的进攻,取得了台北保卫战的胜利,为中国人民谱写了一曲响亮的正气歌。陈星聚在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历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陈星聚既是台湾人民的骄傲,也是临颍人民的自豪。
不幸的是,陈星聚由于夙夜忧勤而积劳成疾,背部毒疽发作,遂忧愤而死,时光绪十一年(1885年)夏,终年68岁。台北各界人士对陈星聚十分敬仰,专门在台北草山(今称阳明山)修建“台北知府祠”,又称“陈公庙”,年年追悼祭祀,以缅怀陈星聚的功绩。同时,还联名奏请清政府,要求对他旌表晋级。清朝政府追封他为三品道台,“御赐祭葬如例”。他的遗体由海运转入运
河,又转陆运到河南临颗,在他的家乡陈村安葬。陈氏家族及民间还流传不少有关他的历史故事。陈星聚在外做官二十多年,对家乡人民十分关爱。据《临颍县志》记载:“光绪三年大饥,道馑相望,星聚捐谷千石,又赈本乡数百石”。因此,临颍家乡的人民亲切称呼他为“陈官”,“陈官”的美名至今在民间盛传不息,百姓津津乐道。因他在台北为官,又追封为“道台”,为了纪念他,就把他的家乡陈村改为“台陈”,即现台陈镇所在地。有诗词称颂:“创基台北城犹在,青史千秋颂陈公”“赤诚报国抗法夷,知府不知近古稀。淡水长河流千古,世世讴歌陈星聚”。